近日,G214線西寧至瀾滄段大理州南澗縣境內鳳凰山隧道危隧改造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這座全長2663米的單洞雙向國道公路隧道經過全面改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了從危隧到“智慧”隧道的華麗蛻變,為滇西交通網絡的安全暢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賦能隧道養護
自2008年通車以來,鳳凰山隧道長期承擔大理至臨滄交通要道重任。2022年定期檢查顯示,隧道土建結構評定為3類,機電設施評定為4類(危隧),存在滲水、電纜溝積水、路面破損等多項病害。
南澗公路分局積極申報危隧改造項目,開展全方位提升改造,創新采用“鑿槽引排+泄水孔接水盒”組合工藝治理滲水,從源頭阻斷水害隱患;整體澆筑電纜溝并加高溝幫,增設橫向排水管,大幅提升排水能力;在公路隧道路面推廣應用鋼渣瀝青混凝土技術,顯著提升路面抗滑性能與耐久性;改造內裝飾涂裝,打造“藍天白云”視覺空間,有效緩解駕駛員視覺疲勞。
隧道機電部分以“四新技術”應用為核心,推動傳統養護向智慧運維轉型。智慧照明系統,實現動態調光、單燈控制,具備智能巡檢功能,可實時上報燈具設備故障狀況,年節能比達30%,正在申報實用新型專利一項。智能管控平臺,集設備管理、事件識別、應急處置于一體,通過物聯網技術接入照明、通風、監控等全量設備,實現“數據匯聚—狀態監測—故障告警—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基于雷視融合技術,可自動識別異常事件,并聯動聲光告警與應急預案,推動隧道運維從“被動維修”向“主動預防”轉變,大幅提升運維效率與應急響應能力。視線誘導體系,應用省公科院“基于綠色照明的干線公路隧道改造技術研究及應用”科研成果,采用反光環、貓眼道釘等新技術,提高行車安全性。
此外,危隧改造項目實施中推廣應用的“鋼渣材料循環利用”“智慧照明”“智慧運維”等創新性技術,顯著提升了危隧改造工程效果,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并為后續隧道智慧化養護打下堅實基礎。
智慧守護橋梁安全
今年3月,永平公路分局在G215線永平境內北斗三號橋安裝的橋梁車輛荷載監測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作為橋梁安全運行的“智慧管家”,能夠精準捕捉過往車輛的總重、車速、日通行量等關鍵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分局可科學制定養護方案,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延長橋梁使用壽命,降低養護成本。
此外,該系統還能與交通執法部門共享超載車輛數據,協助開展超載治理工作,為公路橋梁筑牢安全運營防線。同時,搭載的視頻監控功能可全方位記錄橋梁運行狀態,支持錄像回放,大幅提升了現場管控能力。
一機多能提升效率
針對傳統養護設備功能單一的問題,永平公路分局創新改造挖掘機,增加修剪養護功能,通過加裝多功能旋轉式割草修枝臂裝置,設備可在10分鐘內完成模式切換,效率提升顯著。據統計,改造后的挖掘機樹木修剪效率達人工的25倍,邊坡除草效率提升20倍,設備使用率提高10倍,實現了降本增效。
針對傳統公路清掃效率低、安全隱患大等問題,永平公路分局在裝載機上創新研發了“前進型”清掃器,并配套降塵設備。該設備配備高效掃刷與強力吸塵器,能快速清除路面垃圾和塵土,同時噴灑水霧抑制揚塵,守護空氣清新。值得一提的是,該設備清掃時速可達5至10公里,能夠高效完成大面積清掃任務,減輕了一線養護人員的勞動強度,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成為公路養護的得力助手。
針對人工撒布融雪劑勞動強度大、安全隱患突出、撒布效率低、融冰效果不佳等問題,劍川公路分局楊家村橋隧管理所職工集思廣益,巧用農家施肥設備創新研制出融雪劑播撒器,改裝成本僅2680元,以“小發明”撬動“大效能”。該設備加裝在養護車后板,利用車輛電瓶供電,駕駛室內接入電源并安裝影像監控裝置,實現了自動化操控和作業可視化。職工只需在駕駛室內簡單操作,融雪劑就能均勻覆蓋在結冰路面,快速有效融冰。這一創新有效解決了人工撒布劑量不均、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高等難題,顯著提升了除冰作業效率,有力保障了道路通行安全。
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彌渡公路分局在國道214線彌渡境內段推廣鋼渣瀝青微表處技術,將工業鋼渣“變廢為寶”,用于路面預防養護。該技術節約了成本,減少了對天然材料的開采,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4月23日,大理公路局在彌渡召開養護工程“四新”技術推廣應用現場交流會,推廣應用鋼渣微表處技術。目前,彌渡公路分局已完成13.29萬平方米鋼渣瀝青微表處施工。下一步,大理公路局將在全局2025年公路養護工程中全面推廣應用鋼渣瀝青技術,計劃推廣應用鋼渣瀝青微表處約21.75萬平方米。
從隧道改造到綠色養護,從智能監測到設備改造,大理公路局以創新為驅動,推動公路養護提質增效。未來,全局將繼續探索“科技+養護”深度融合路徑,以更高標準、更優服務為公眾出行保駕護航。